2025年6月13日,中国钢结构协会组织召开“钢结构群体建筑抗震韧性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科技成果评价会。该成果由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陕西省地震局、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建筑大学、三维时空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冶(上海)钢结构科技有限公司、桂林理工大学、河海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
评价会邀请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徐建教授级高工为组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郁银泉教授级高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诚博远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立军教授级高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忠义教授级高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霍文营教授级高工为成员。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毅主持会议,桂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于晓辉,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王月栋、张泽宇、曾立静,北京建筑大学周洲等项目主要完成人参加会议。
会上,桂林理工大学于晓辉教授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研究背景、关键创新技术及成果应用等内容。评价专家们审阅了技术资料,经质询和讨论,认为项目组针对钢结构群体建筑抗震韧性评价关键技术,系统开展了区域地震动场构建、全周期抗震韧性动态评估方法、钢结构群体建筑抗震韧性分析平台的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提出了向量式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实现了与我国场地地震危险性相容的区域地震动挑选,构建了区域地震动场多点监测技术体系;
2.研发了钢结构地震损伤高精度纤维模型,提出了损伤相关的钢结构建筑抗震韧性动态评价方法,建立了钢结构群体建筑抗震韧性全周期评估体系;
3.研发了具有情景推演、隐患监测、韧性分析等特色的钢结构群体建筑震灾防御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了我国西部15万平方公里区域内超5万栋钢结构建筑(陕西省全域)抗震韧性评估的工程化应用。
该项目获授权国家专利32件(发明专利20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5项,项目研究主要成果纳入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6部,发表学术论文38篇(其中SCI19篇、EI11篇),出版专著17部,成果应用于陕西、福建等多省区域震灾风险评估和抗震韧性评价,并服务了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20余项重大工程的地震安评与工程选址工作,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评价委员会认为,项目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向量式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损伤相关抗震韧性评估方法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