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服务 > 行业动态
一等奖(24)| 中国钢结构协会2024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成果展示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1-07
+ . -

  一、基本情况 

  获奖项目名称:基于损伤可控的装配式钢结构抗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华诚博远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船舶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华侨大学 

  主要完成人:姜子钦、王立军、郭小农、兰涛、苏磊、李海锋、汪明、王世玉、白正仙、张超众、牛子尧、邱萍、李祥源、张礼恪、裴鑫 

  二、项目背景 

  装配式钢结构在绿色低碳发展与建筑工业化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发展以装配式钢结构为载体的韧性提升技术是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实现国家双碳战略与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节点、支撑是钢结构体系承载耗能的核心载体,然而传统钢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梁柱节点和抗侧耗能支撑受损严重,震后难以修复,无法满足城市防震减灾新时代要求。为解决上述瓶颈,本项目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针对损伤可控装配式钢结构设计理论及关键技术进行了十余年的持续攻关,相关技术涉及装配式钢结构节点损伤部位不可控,震后修复困难;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无法实现多功能与高性能设计;损伤可控韧性装配式钢框架工作机理和协同机制不明等难题,取得了突出创新成果,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创新成果 

  1.研发了损伤可控新型盖板削弱型装配式钢框架梁柱节点,提出了新型装配式节点承载与刚度可分离设计的设计方法,实现了节点损伤部位可控及高效修复,解决了传统节点震后难修难题。 

  2.研发了新型可更换内核的双屈服点装配式屈曲约束支撑,实现了内核构件分阶段承载机制与震后易修复;研发了新型装配式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有效降低了结构的震后残余变形。 

  3.提出了基于新型连接节点和新型抗侧耗能支撑的韧性装配式钢结构体系,揭示了其耗能机理及协同工作机制,为装配式钢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及韧性提升提供了新路径。 

成果创新思路

  四、推广应用 

  研究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主编/参编标准6部。成果应用于北京顺义新城第18街区公租房项目等10余项工程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上述损伤可控钢结构减震技术应用于顺义新城项目中,有效提升了结构建造效率和韧性,降低了建筑结构全生命周期运维成本。 

 

  

网站首页| 协会简介| 会员新闻|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21 中国钢结构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电话:010-82227166 传真:010-82227105
京ICP备07017727号-9

中冶建研院

中国钢结构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