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中国钢结构协会组织召开“跨海集群工程桥隧钢结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科技成果评价视频会。该项目由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国际有限公司、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武船重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船舶第七一六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
评价会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聂建国教授为组长,比利时皇家科学与艺术院外籍院士、同济大学李国强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侯兆新正高级高工,重庆大学狄谨教授,北京城建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久林教授级高工,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昌将教授级高工,河海大学吉伯海教授为成员。协会秘书长李庆伟主持会议,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伟乐,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桥梁工程部部长姚志安、总工办主任刘健、副主任陈焕勇,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徐军,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胡广瑞,广船国际有限公司项目总工龙汉新,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蒋巍,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军平,武船重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阮家顺,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付佰勇,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史超等项目完成人参加会议。
会上,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付佰勇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研究背景、关键创新技术及成果应用等内容。评价委员会专家审阅了技术资料,经质询和讨论,认为该项目针对跨海集群工程桥隧钢结构智能制造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智能制造装备、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创建了跨海集群工程桥隧钢结构“智能制造四线一系统”技术体系,实现了钢结构生产全过程智能控制和管理,与传统工艺相比,综合效率提升20%以上,油漆消耗降低约15%,焊接一次合格率提高到99%以上,一次喷涂合格率提高到99%以上。
2.研发了基于结构特征和视觉识别的复杂构件机器人混合编程技术,构建了焊接机器人工艺知识库,突破了板材/型材智能切割生产线互联互通、多门架多机器人协同控制、复杂环境下机器视觉识别、机器人离线路径与工艺规划、装备及生产信息异构数据统一建模等系列关键技术,焊接效率提升15%,人员减少60%。
3.攻克了超宽、变宽沉管钢壳特殊材质厚板高精度制造关键技术及三维测控方法,管节46m宽度方向端头精度比设计要求提高50%,165m长度方向精度比设计要求提高50%;采用FCB焊接技术实现了厚度40mm高强度钢Q420C钢板批量化焊接,构建了基于国产三维建模软件的可视化焊缝三维地图,实现了焊缝信息三维可视化展示和建管养一体化管理。
4.研发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U肋双面埋弧全熔透焊接关键技术,阐明了焊接方法及工艺参数对疲劳性能的影响机制,建立了相关的制造技术标准和质量验收标准,使纵肋与顶板焊接构造细节的疲劳设计强度由80MPa提高到125MPa。
该项目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33项、软件著作权5项,编制团体标准4部,发表论文33篇,出版专著3部,显著提升了我国桥隧钢结构智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在深中通道60万吨钢结构建造过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并推广应用于黄茅海跨海通道等1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专家组认为,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